相关文章
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
PM模型指通过暴露于大气颗粒物(尤其是 PM₂.₅)诱导小鼠特定病理损伤的动物模型。根据研究目标可分为三类:
呼吸系统损伤模型(如肺纤维化、COPD)
系统性疾病模型(如生殖毒性、神经退行性病变)
肿瘤发生模型(如间皮瘤、肺癌)
暴露方式 | 操作流程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气管滴注法 | 麻醉下气管注入PM₂.₅混悬液(剂量:3–10 mg/kg),频率:2–3次/周,持续4–12周 | 肺损伤、炎症反应研究 |
全身吸入暴露 | 动态吸入舱暴露(浓度:100–1000 μg/m³),持续21–90天 | 慢性毒性、心血管损伤研究 |
雾化吸入法 | 密闭容器内雾化PM₂.₅混悬液,小鼠自然吸入(需控制粒径≤2.5 μm) | 模拟真实环境暴露 |
关键技术突破:
粒径控制:超声处理PM₂.₅混悬液并添加 0.05% Tween 80 稳定剂,可显著降低颗粒团聚,获得更接近真实PM₂.₅的分散体系(平均粒径:0.8 μm vs. 未处理组的5.2 μm)。
分散稳定性:含人血清白蛋白(HSA)的混悬液可维持颗粒分散状态 >24小时。
标准参考物质:SRM2975(柴油颗粒)或NIST1648a(城市大气颗粒)
剂量设计:
急性损伤:单次滴注5–10 mg/kg
慢性病变:长期吸入(500 μg/m³,≥60天)
病理特征 | 分子机制 | 检测指标 |
---|---|---|
肺泡结构破坏 | 氧化应激(ROS↑)、炎症因子(IL-6/TNF-α↑) | 肺组织H&E染色、羟脯an酸含量 |
肺纤维化 | TGF-β/Smad通路激活,胶原沉积 | Masson染色、α-SMA免疫组化 |
黏液高分泌 | MUC5AC基因表达上调 | PAS染色、杯状细胞计数 |
模型验证:滴注PM₂.₅(5 mg/kg,8周)后:
肺组织ROS水平 升高3倍,胶原沉积面积 增加50%。
精母细胞凋亡:睾丸组织Caspase-3活性升高,精子密度下降30%。
胎盘功能障碍:滋养细胞侵袭能力减弱,胎鼠体重降低。
帕金森样病变:PM₂.₅通过血脑屏障诱导 α-突触核蛋白(α-Syn) 聚集,与MPTP模型协同加重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。
认知障碍: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(Iba1↑),BDNF表达下调。
间皮瘤模型:胸腔注射石棉联合PM₂.₅暴露,诱导 Nf2/p53双基因敲除小鼠 发生恶性胸膜间皮瘤(潜伏期缩短至12周)。
研究目标 | 推荐模型 | 优势 | 局限 |
---|---|---|---|
肺纤维化机制 | 气管滴注法(PM-b分散体系) | 病理重现性好,操作简便 | 需精准控制滴注深度 |
慢性系统毒性 | 全身吸入暴露(≥90天) | 贴近真实环境,多器官损伤 | 设备成本高,周期长 |
药物筛选(抗纤维化) | 雾化吸入法 + TGF-β报告基因小鼠 | 高通量,可实时监测 | 粒径均一性难控制 |
肿瘤微环境研究 | PM₂.₅ + 基因编辑鼠(如Tsc2 cKO) | 模拟PM促瘤作用,解析免疫逃逸 | 模型构建复杂(需6–9个月) |
毒性机制深度解析:
跨物种验证:小鼠肺损伤模型 → 斑马鱼生殖毒性初筛 → 恒河猴慢性毒性验证(提升临床相关性)。
挑战 | 根源 | 应对策略 |
---|---|---|
粒径与真实环境差异 | 实验室PM分散不均,团聚严重 | 超声+Tween80/HSA稳定剂优化(PM-b方案) |
种属转化瓶颈 | 小鼠肺泡结构与人类差异 | 人源化肺类器官yi植模型(前瞻方向) |
慢性病变重现性不足 | 短期暴露无法模拟多年累积效应 | 延长暴露周期(≥6个月)+ 衰老小鼠(如SAMP8) |
多器官互作机制缺失 | 现有模型聚焦单一器官 | 构建双人源化模型(人肺+肝细胞) |
精准暴露系统开发:
智能雾化设备实时调控PM₂.₅浓度与粒径(结合AI反馈系统)。
多组学整合分析:
空间转录组解析PM₂.₅在肺区域的异质性损伤。
基因编辑模型升级:
条件性基因敲入:在肺泡上皮特异性表达氧化应激报告基因(如Keap1-luciferase)。
类器官-动物嵌合体:
人肺类器官yi植至免疫缺陷鼠,模拟PM₂.₅诱导的肺腺癌早期病变。
产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