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(微信同号)

18017847121

当前位置:首页   >  产品中心  >  实验  >  细胞实验  >  电转实验

电转实验

简要描述:电转实验(电穿孔转染)是一种利用短时高压电脉冲在细胞膜上瞬间打出可逆纳米级微孔,使外源DNA、RNA或蛋白质等带电分子高效进入细胞的物理转染技术,具有操作快速、适用细胞广、转染效率高等优点,是基因编辑、疫苗开发和细胞治疗中的关键手段。
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7-17
  • 浏览次数:15

详细介绍

一、技术原理与生物学基础

1. 电穿孔的物理机制

  • 膜电位改变:短时高压电场(通常500–4000 V/cm)使细胞膜磷脂双层发生极化,形成亲水性临时孔隙(直径≈10 nm),持续时间毫秒级。

  • 分子递送机制:带负电的DNA/RNA在电场驱动下以电泳方式穿过孔隙进入胞质,后续依赖细胞自身机制扩散至核内(核膜无有效电场作用,故“核电转"为伪概念)。

  • 可逆性与安全性

    • 可逆电穿孔:低强度脉冲后膜修复完整,细胞存活率>90%。

    • 不可逆电穿孔:高强度脉冲致膜结构yong久破坏,用于肿瘤消融(非基因操作)。

2. 关键参数优化

参数作用典型值
电场强度决定孔径大小与细胞存活率哺乳细胞:100–500 V/cm
脉冲时长影响分子渗透深度1–10 ms
脉冲波形方波(均一渗透)vs 指数衰减波(能量渐变)方波为主
缓冲液离子浓度高导电性介质增强电流效率,但需避免电解损伤低盐溶液(如Opti-MEM)

:物种差异性显著,如小鼠受精卵需30V脉冲(3ms时长+97ms间隔,7循环)。


二、标准化操作流程

1. 体外电转(以受精卵为例)

  1. 样本制备

    • 收集受精卵(体内/体外受精),用低盐缓冲液(如Opti-MEM)清洗3次,去除血清干扰。

  2. 电转体系构建

    • 将受精卵与目标分子(如CRISPR/Cas9核糖核蛋白)混合,置于电转杯或定制电极槽(如LF501PT1-10铂金电极)。

  3. 脉冲施加

    • 优化参数(如小鼠:30V,3ms脉冲×7循环),脉冲间隔97ms避免过热。

  4. 复苏培养

    • 电转后立即用M2培养基清洗,转入KSOM培养液恢复,37℃/5% CO₂孵育至囊胚期。

2. 体内电转革新:i-GONAD技术

  • 原理:跳过体外操作,直接对孕鼠输卵管壶腹部施加电场,转染体内受精卵。

  • 流程

    1. 孕鼠麻醉后暴露输卵管。

    2. 注入外源DNA溶液至壶腹部。

    3. 定制电极夹住输卵管施放电脉冲(参数同体外)。

  • 优势

    • 避免体外培养损伤,胚胎存活率提升20%。

    • 已成功应用于小鼠、大鼠,潜力扩展至猪、猴。


产品咨询

留言框

  • 产品:

  • 您的单位:

  • 您的姓名:

  • 联系电话:

  • 常用邮箱:

  • 省份:

  • 详细地址:

  • 补充说明:

  • 验证码:

    请输入计算结果(填写阿拉伯数字),如:三加四=7
千亿球友会(中国区)官方网站
  • 联系人:张
  • 地址:上海市长江南路180号长江软件园B区B637室
  • 邮箱:2844970554@qq.com
  • 传真:
关注我们

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

扫一扫
关注我们
版权所有©2025千亿球友会(中国区)官方网站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备案号:沪ICP备15041491号-2    sitemap.xml    总流量:172382
管理登陆    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